目录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
第一节 当代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
一,主权国家是当代世界政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
1, 世界政治: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世界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过程的总和,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和平、强权、民主等政治现象。
2, 当代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国际组织、政党、民族解放组织等,其中以主权国家最为重要。
3,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器,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4, 主权:是指国家所固有的、是国家独立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即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权。
5, 国家利益:
1- 安全利益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首要的、根本的利益。
2- 经济利益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 政治利益是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受外来的颠覆和侵犯。
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中非国家行为主体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它是由两个以上的政府或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目的和需要,以一定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国际合作机构。
1, 国际组织的兴起和发展
•国家联盟:1919年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成立了国际联盟。这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联合国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国际组织从此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
•国际组织的建立和活动都是以国家关系准则为基础的:
1-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原则
2- 主权平等和自愿参加的原则
3- 不干涉内政原则
4- 善意履行国际义务的原则
5- 不得凌驾于成员国或团体之上
2, 联合国的建立和发展
1- 建立过程:【42】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
•1943年10月,《普遍安全宣言》
•1944年10月,“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建议案”,基本奠定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1945年4月,旧金山,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6月26日,签字,“宪章日”;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日”。
•1971年,在第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以人民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决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间有关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的合作;为协调各国行动提供场所等。
3- 原则: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互不侵犯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和平共处的原则。
4- 机构:
•主要机构(6个):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专门机构(并不隶属于联合国)
•联合国历任秘书长:
特吕格弗•赖伊:挪威人,1946年2月当选为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任职到1953年4月。
达格•哈马舍尔德:瑞典人,任职自1953年4月至1961年9月。1961年飞机失事身亡。
吴丹:缅甸人,任职自1962年11月至1971年12月。1974年病故。
库尔特•瓦尔德海姆:奥地利人,任职自1972年1月至1981年12月。
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秘鲁人,任职自1982年1月至1991年12月。
布特罗斯•加利:埃及人,任职自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
科菲•安南:加纳人,任职自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
潘基文:韩国人,2007年1月上任。
5- 影响:
为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缓解国际冲突,和平解决争端,尽力阻止战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促进发展,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促进国际合作,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等问题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编纂和发展国际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3,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三,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也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
第二节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内容及其影响
1, 实质:大国实力政策和强权政治的产物,它是按照美苏两国实力对欧亚两洲进行势力范围划分的体制,最终导致两级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
2, 内容:
1- 对德国的处置:消灭法西斯;惩办战犯;战后民主化;分区占领等。
2- 远东问题
3- 其他:筹建联合国;波兰问题;朝鲜问题等。
3, 雅尔塔体制的积极和消极意义【49】
二,两大阵营的形成、对立和斗争
1,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早在40年代初,罗斯福就提出了一个通过美英苏等大国的合作,建立UN、IMF和IRDB,确立以美国为主宰的战后世界新秩序。杜鲁门则认为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应对其采取强硬的政策。
1946年2月,“凯南电报”和《苏联行为的根源》进一步阐述了美国的对苏的遏制政策。1946年3月,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支援希腊和土耳其内战,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冷战”一词由李普曼提出,指的是不用枪炮的战争,它包括了思想、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紧张程度不亚于热战。1948年的第一次柏林危机成为其第一次高潮。
1947年提出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打着复兴欧洲的幌子,通过经济援助控制西欧盟国,对抗苏联的计划。它的实施使西欧各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屈从于美国。
1949年,美、英、法、加、意、荷、比、卢、丹、挪、葡、冰十二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由此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西欧和北美纳入美国的“集体防务体系”。北约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最终形成。另外,“第四点计划”则将美国的势力扩展到亚非拉地区。
2,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1947年,“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对于反对美国的遏制、冷战政策起了积极作用。(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
针对马歇尔计划,为了冲破经济封锁,苏联提出“莫洛托夫计划”,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签订双边经济贸易协定。1949年,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六国在莫斯科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之后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蒙古、越南、古巴也先后加入,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从此形成了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政治、军事同盟,社会主义各国的联系广泛加强。
1955年5月,苏联与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华约组织成立。从此,在欧洲范围内,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直接对峙。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全面对抗。
3,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53】
1- 政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孤立和包围的遏制冷战政策。
2- 经济:主要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3- 军事: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朝鲜战争和台海问题。
4- 意识形态:和平演变与反演变斗争。
三,两大阵营的分化和国际力量的重组【54】
1, 发展中国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
2, 美、欧、日三足鼎立使资本主义阵营逐步分化。
3,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促使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4,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四,雅尔塔体系的崩溃与冷战的结束
当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最后十年,东欧剧变、德国统一、海湾战争、南斯拉夫内战和苏联解体使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也在“政治大地震”中宣告崩溃,世界政治过渡到一个多极化的新格局。
第三节 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一,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转型的过渡时期
冷战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处于新旧转换时期,充满了动荡和不稳定性。世界主要力量皆处于战略调整期,谁能抓住机遇,便可在未来的世界中担任主角。但这场转换是以和平为大背景的,这就延长了未来新格局的胚胎期。
二,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成为世界多极化的基础。
2, 文明的多样性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
三,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1, 超级大国美国凭借其超强综合国力,力图谋求国际事务的主导权,但遇到国际上多种力量制约。
2, 美苏冷战时期被掩盖的矛盾,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显现出来。
•社会矛盾:民族纷争、暴力活动、贫穷问题。
•冷战时期形成的东西南北的国际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动(北约东扩、东欧颜色革命等)
•西方集团陷入分裂:丧失“共同敌人”这一粘合剂,力量对比变化也导致利益多元化。
•南方发展中国家集团也出现分化。
3, 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与新的发展:冷战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国之间合作的趋势加强,关系出现伙伴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大国之间既竞争又合作,但以合作协调为主。
4, 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非传统安全问题突显: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世界贫富不均严重,不发达国家人口膨胀,国际走私贩毒猖獗等诸多复杂的问题严峻地摆在各国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