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代码和思想
专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算法
    This thing called love. Know I would've. Thrown it all away. Wouldn't hesitate.

第四章 战后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

目录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四章战后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国际贸新要素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不应仅仅是劳动、资本和上地,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赋予其新的含义: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些“新”要素对于说明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有重要的作用。

一、技术要素说

技术也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各国产品的相对优势,对贸易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

二、人力技能要素说

各国劳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实质上就是人力技能的差异。因此,人力技能也是一种生产要素。

三、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所谓研究与开发要素是指研制和开发某项产品所投人的费用。它不同于生产过程的其他形式的要素投人。

四、信息要素说

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是指来源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并作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带来利益的一切讯号的总称。

第二节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概述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与特点

国际贸易从产品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种甚本类型:产业间贸易(一国进出口属于不同产业的产品)产业内贸易(一国进出口同种类型制成品)

(二)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1-产品的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的绝对值÷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和。

A 愈接近1,说叫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愈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低。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前的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性的统计和直观推断→70年底中期的对统计现象的理论解释。

前者代表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产品出口决定于国内需求大不大两国需求结构越相似贸易量越大),后者代表是格鲁贝尔(产业内贸易是有多重复杂原因导致的复杂现象)。

三、产生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产品差异论

同类产品一般是指那些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生产上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通常被分为同质产品与异质产品。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出现原因:

<![if !supportLists]>1.         <![endif]>运输成本

<![if !supportLists]>2.         <![endif]>产品生产的季节性特征

<![if !supportLists]>3.         <![endif]>转口贸易及统计上的原因

<![if !supportLists]>4.         <![endif]>政府干预导致的市场扭曲

<![if !supportLists]>5.         <![endif]>出于经济合作或特殊技术条件的需要

2.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大多发生在差异化产品之间

从实物形态上,同类产品可以由于上表、牌号、款式、包装、规格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即使实物形态相同,也可以由于信贷条件、交货时间、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

(二)规模经济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

两个假设:①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②国际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竞争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单位生产成本降低(即成本递减)而产生的生产效率提高(边际收益或报酬递增)。

1.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产量增加——平均成本下降——规模经济——超额利润——国内企业加入——超额利润消失

2.外部规模经济与囯际贸易

大规模生产——节约成本——规模经济——出口大国

(三)经济发展水平论

林德认为,贸易国之间收人水平和国内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贸易的倾向就越强。

四、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简要评价

符合实际,产业内贸易不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从供需两方面分析;规模经济的利益是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

第三节技术差距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一)技术差距论的基本含义

产生于1961年,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波斯纳,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二)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

模仿时滞——模仿国利用专利权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掌握创新国的技术所花的时间。

两国收入水平差距和市场容量差距越小,需求时滞越短,掌握时滞取决于模仿过吸收新技术能力的大小,模仿时滞比需求时滞越长,创新过出口越多。

(三)对技术差距论的两项经验研究

1.道格拉斯的出口模型

运用模仿时滞的概念,说明一旦某个国家在给定产品上处于技术领先的优势,该国将在相关产品上继续保持这种技术领先的优势。

2.胡佛鲍尔的贸易模式

时滞短的国家向时滞长的国家出口,随着技术的传播,时滞长的国家自己也逐步开始将新技术投入生产。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

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1966年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通过分析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的影响,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生命周期要经历3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发明和研制阶段)、成熟阶段(新产品进入开发和生产)、标准化阶段(生产技术成熟,国外生产达到规模经济,原新产品厂商失去优势)。

(二)产品生命周期和国际贸易

1968威尔斯在《国际贸易中有一个产品生命周期》一文中,以美国为例,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创新国新产品出口垄断时期

第二阶段为外国生产者模仿生产吋期

第三阶段是国外生产者大量增多参与出口市场的竞争时期。

第四阶段是外国生产者的产品开始进人美国市场,使美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使美国的出口减少到几乎没有的程度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意义

从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来看,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产要素的比例会运生规律性的变化。

从产品的需求状况来看,整个生命周期也发生有规则的变化。

从不同类型国家的相对优势来看,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也有不同特点。

在该学说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解释原料贸易格局的“原料产品周期理论”,它指出原料生命周期恰好跟产品周期相反,初期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后来发达国家用高级技术生产出原料的合成替代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

第四节公司内贸易理论

一、战后公司内贸易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就是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公司内贸易。之所以把公司内贸易称为国际贸易,是因为在公司内贸易中,商品的流动跨出了国界,它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之间进行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换,贸易的结果对各实体所在国的国际收支均产生影响。

二、公司内贸易的原因

跨国公司进行内部贸易的直接动机是试图绕过成本高的外部市场让交易在公司内部进行,以降低交易成本。原因主要有:

<![if !supportLists]>1.         <![endif]>市场竞争不完全

<![if !supportLists]>2.         <![endif]>垄断技术优势

<![if !supportLists]>3.         <![endif]>保证特定产品的生产与供应

<![if !supportLists]>4.         <![endif]>确保供销即时

<![if !supportLists]>5.         <![endif]>利用歧视性的调拨价格避税获取高额利润

三、公司内贸易的内部化理论

由科斯提出基本构想,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和卡森及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森等加以系统阐述的。他们认为,跨国公司为了避免外部市场的种种不便和障碍,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用公司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进行产品的交换和各种要素的转移。

(一)交易成本理论简介

亚当·斯密提出“人人为己”的基本假设,而威廉森则在这基础上进—步提出“人人不但自私,而且一有机会就不惜损人而利己”。这是形成交易成本的根源。而企业内部的组织、行政安排、资源在公司内部的重新配置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

(二)“内部化”的主要利益分析

跨国公司偏爱内部市场的原因是:

第一,减少时间和渠道间隔,得到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

  第二,内部市场可根据整个公司的总体利益,有效地制定不同中间产品价格

  第三,将买卖双方所有权合二为一,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不确定性,通过把技术交易内部化以防止公司的技术和知识优势的流失;而且可消除因外部市场上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而引起的不稳定局面。

第四,跨国公司通过国际间的直接投资建立内部市场,则可以缓解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主要来自各国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关税以及资本管制等。

第五节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发表了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波特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干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一生产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波特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创新机制作了阐述。

1.微观竞争机制

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其企业内部的活力。

2.中观竞争机制

从产业看,单个产业需要关联产业的辅助与支持;从空间看,企业需要合理分布企业的各个部门。

3.宏观竞争机制

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获取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的综合作用。

1)生产要素。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种。初级生产要素又称基本要素,如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土和半技术人工等,这些要素是一国先天拥有或较易得到的要素,是被动继承或是仅需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的。高级生产要素又称高等要素,通常是指必须经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包括现代化电信网络、高质量人力资本、高精尖技术等,它们足比较优势论中的内生性生产要素,如信息、人力技能、技术、研发的载体或创造着。

2)需求因素。企业的投资、生产和市场销售首先是从本国的需求来考虑的,根据本国需求出发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营销策略是否有利于企业进行国际竞争,是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3)相关和支持产业。

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及竞争程度。

辅助要素是一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政府所起的作用。

二、对国家意争优势理论的前要评价

超越了传统。

第六节对战后自由贸易理论的简要评价

       战后自由贸易理论与传统理论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码农场 » 第四章 战后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

评论 欢迎留言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我的作品

HanLP自然语言处理包《自然语言处理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