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代码和思想
专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算法
    愛しさ 優しさ すべて投げ出してもいい

《日语综合教程》第七册 第五課 みやこ人と都会人

目录

课文参考译文

    京城人与都市人

朱芬译

    日本人为何如此钟爱京都——我毎次逛到书店的杂志专柜,都会自问。妇女杂志也好,男士杂志也好,旅行杂志也好,美食杂志也好,稍不留神,全都推出了京都特辑。连电视上播放的两小时悬疑片里的杀人事件,也往往发生在京都。只要冠上“京都”之名,无论是櫻花还是枫叶,是庆典还是杀人事件,都一下子套上了魅力的光环。我不禁想到,在日本就算有人“对京都不感兴趣”,但总不会有人“讨厌京都”吧。

    笔露真情,我本人当然也是喜欢京都的,只是与京都的神交还不算久。记得小学时曾收到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朋友寄给我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

    “我们全家来京都了,晚上在圆山公园看了櫻花。”

    我记得当时感慨万千——全家去京都旅行,书香门第果然不一样啊!我自己则是髙中学校学期旅行才去了京都。那时的感想就两个字“迷糊”。

    二十多岁时,也曾和男朋友一起去京都旅行,却也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清水寺啊,南禅寺豆腐火锅啊,在我心里不过是“有别于平日的约会”的舞台而已。但是,在京都这个舞台上,当时同样二十多岁的男友,却显得有点难托终身。其中的缘由,那时的我是不明白的。直到年过三十,加人“剩女”行列之后,才忽然感到“京都好开心啊”。到了不能再和年轻人一决高低的年龄以后,见到京都我就想:“中年人该去的天地,莫非在此……?”

    看看自己周围,相同情况的女性,似乎也都喜爱京都。她们既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又有空闲时间,长期的単身生活培养出她们充满理智的好奇心,况且年轻时没少去闻外旅行,所以,动不动就抱怨“漫长的飞行好累人啊”……于是乎,这下能去的地方,不是只有京都了吗?

    当然,京都的人气,不是单靠大龄女青年支掙起来的。京都旅游是不分男女,老少咸宜的。但是,我却认为,这空前的京都人气,或许跟日本的不景气有关。

    直到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势头良好,人们的兴趣所在和向往之地依旧是欧美。那时的日本意气风发,“勇争世界第一”的氛围浓厚。于是,本土的东西就意味着昔日黄花,传统艺术、和服等难以引人注目。

    可是,后来日本经济低迷,全世界弥漫起“日本没什么了不起”的氛围,这下子日本人想:“不忙着跟国际标准接轨,就在‘日本特色’这一点上取胜,不也行吗?”

    说“日本没什么了不起”,是就东京那一面而言的。与欧美各国抗衡过来的,是东京。东京那一面变得“没什么了不起”时,日本人便琢磨着:“东京不行了,我们不是还有京都嘛。”

    这就好比,一位日本女性,无论穿着多么昂贵的巴黎髙级时装,一旦到了宴会上,与外国女性并肩,总是相形见绌。她就会想啦,“对啊,穿上和服不就好了。只要穿着和服,至少我是日本人,不逊于日籍洋人藤吉妮呢。”

    如此一来,日本人开始挖掘本土文化。人们常说“大人出麻疹,格外严重”,那些患上“和风情結”的大人们,对“和风”的追求几近狂热。过去渴望成为大公司董事夫人、医师夫人或是律师夫人的女士们,如今憧憬成为梨园世家掌门夫人或老字号年轻女掌柜等传统式名人;曾经为了在港区著名教堂举行婚礼,甚至临阵加人基督教的人们,如今又说“最近觉得佛像很吸引人”;就连菜刀,也不再追捧德国“索林根”,改用日本“有次”牌……

    京都便成为这类人的圣地。不必等东海铁路客运公司来劝诱啊,这就去京都吧”,“和风情结”患者早已心急火燎地赶去京都参拜了。

    对于“和风情结”患者而言,京都,可以说就是“和风主题公园”。成为主题公园不可或缺的三样东西:景点、购物和饮食,京都正好一样不缺。神社佛阁、博物馆等景点设施应有尽有;腌菜、日式点心、扇子外加古董,购物也显得颇具魅力;至于饮食,“怀石料理”、甜品、乌冬面、肉,样样齐备。进一步描述的话,就像迪斯尼乐园夜晚有游行表演一样,在 京都,只要去衹园或宮川町,晚上也有很多乐趣等着呢……

还不仅仅是这些。主题公园要旷日持久生存下去,最重要的是游客回头率。京都一 如迪斯尼乐园,在这点上也不逊色。

提高回头率的秘诀是“乐趣的多重性”。也就是说,如果只有那些去了一次便兴致殆 尽的设施、活动,游客便会觉得“不过如此”,就此别过。就像有些饭店有私家珍藏菜单一 样,需要准备一些绝非一眼扫过便能完全领悟的东西。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乐趣,才能 激起游客“还想再来”的兴趣。

   

比如迪斯尼乐园吧,更新游行节目单时,据说,其实在比公布的更新日期提前几天 的彩排中,早有新节目的首次亮相;又听说其实园内有家会员制秘密俱乐部,是唯一能 喝到酒的地方等等。总之,只有内行的人才会有这许多消息。迪斯尼发烧友们越陷越 深,小道消息传得越多,越疯狂地想知道更多,想去更多次。

京都呢,也一样。游客刚开始只是去那些旅游指南上列出的小店,但随着游玩次数 的增多,渐渐想去旅游指南上没有的小店或是只有当地人才去的寺院。也可以为了“一 年仅此一天制作的点心”或是“每隔七年开龛一次的佛像”慕名而来。还有那些刚开始只是追赶着季节性明显的櫻花、枫叶而去的游客,也把京都挖掘得 愈来愈深,“好像梅雨中的京都也很美”,还有“新绿色的京都”“雪中的京都”“过年时的京 都”……

另外,大家知道,迪斯尼发烧友会拿最佳烟火观赏点来炫耀:

“一般人可不知道哦,这里才是最佳位置!”

京都迷们也会情不自禁地炫耀:

“很多秘密连京都人都不知道呢,我知道有个大楼的屋顶,可以看到‘五山’点火节篝 火全景!啊,随便提ー下,京都本地人可不说‘大’字点火节,别说错了哦。”

我也会不由得以为杂志电视已把京都所有的街道介绍遍了,而且,也确实听到有京 都的店家说:

“自打杂志采访报道以来,小店再也没冷清过。”

然而事实不尽如此。其实,京都有“经常上杂志的店”,也有“绝对不上杂志的店”。 而且,即便接受杂志采访,店家也并不是什么都透露的:

“怎么说呢,为了经营也会接受一些采访,不过……”

——真正珍贵的东西,还是会悄悄藏起来的。

正是这一点,深深吸引了生在东京长在东京的我。东京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们,是个平等的大都市。只要有钱,什么样的东西买不到,什么样的服务享受不到?由于 地方集体意识淡薄,外来者既不会格外感到他乡的温暖,也不会感到他乡的排外。无论 是久居于此,还是昨日迁居而来,都生活得相差无几。这就是东京。或可称之为“一览无余的城市”。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即便某家餐馆有私家珍藏菜单,杂志偏偏要曝出个“私家珍藏菜单特辑”,岂不是失去了“藏”的韵味?可以说,东京这座城市的贪欲,使得内蕴不成为内蕴。

    与此相反,京都则能尊重内蕴的隐秘性。如果“内”这个说法不太恰当(因为像“内日本”这类词现在似乎忌讳说バ或可换作“深”。正如那些京都小店铺,从临街的大门进去,可以一直往“深处”走,细长连绵。同样,历史、人文、美味或艺术,其构成也可以看作是多重的。对于我这个东京人来说,难得见到京都这种“隐匿于深处的朦胧”,觉得特別稀罕,不知不觉就按捺不住,欣然前住。

    无论是京都、东京,还是纽约、伦敦,大凡住在都市里的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体会:

    “这世间,形形色色的人都有。”

    大都市不断有外面的人来,人们无暇一一大惊小怪。身边的人用手抓咖喱饭吃也好,把包顶在头上搬运也好,都不会眼珠骨碌碌地盯着人家感叹“好奇怪啊”,只会想“是啊,这样的人也有啊”。

    但是,我觉得京都人和东京人的处理方式还是有微妙差別的。东京人看见身边人用手吃咖喱饭,惊讶之余会模仿,回家了也继续沿用人家的习惯,感叹一句“原来可以这样啊”。

    京都人惊讶之余也会瞬间涌起模仿的念头,可回到家便会想“虽然如此……”,还是拿起勺子吃咖喱饭。

    虽然在不把“与己不同之人”当怪物看这点上,东京人和京都人无异。但东京人是将“不同之人”统ー消化吸收,京都人则是将众多的“不同之人”一一细分,兼容并存。东京单调乏味,而京都多重多样,正体现于此吧。

    究其原因,我想还是源于历史的差异。所谓“七九四平安京”定都京都,是公元794年的事。此前很长时间都城是奈良,直至桓武天皇两次迁都,先短暂逗留长冈,后终于定都京都(当时还不叫京都)。自此千年,京都一直是京城帝都。总之,“京都”,即言“这里是京城”,地名已如实述说了这是怎样ー个地方。

    “东京”也有“京城”之意,不过,那是“东边的京城”。正如“纽约(NewYork)”之名取自“新约克(newYork)”那样,东京的命名也如出ー辙。里然东京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是城市,然而,江户只住着将军没住天皇。文化传统下的京都人看待武士传统下的江户城,总带着几分优越感是呀,乡下也要变城市嘛。”

    我想,正是江户时期酝酿了东京的杂食性。江户常年驻扎着来自各藩的武士,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人们。从京都的角度看,就是全国乡下人聚集到了乡下地方江户,并且觉得“不能让人家耻笑我是乡下人”,于是拼命努力,促成了江户的发展。另一方面,或许江户人想通了:“无论怎样,说到底我们还是乡下人”,于是培养出这种不知道该称之为宽容还是迟钝的心态。

    此后,经历诸多,及至明治维新,将军被废除。1868年,终于天皇东迁,江户更名为东京。东京继续发展,京都则保留为文化中心。

    据说,至今京都的长者们仍然觉得“天皇只是去东京转转”。“京都才是正都”的意识,可见一斑。

    这想法也合情合理,不过,另一方面,我乂认为定都东京是件幸事。若是定在京都了,战时遭受空袭的岂不成了京都,而且战后还要遭受开发建设的炮轰,京都恐怕全变成今天的京都车站一般。正是东京担当了首都这种卑污角色,京都才得以将“内蕴”保持住。……反而言之,如果一直将京都作为首都,日本该又是另一番样子吧。

    如今,全日本的县厅所在地都沦为“小东京”,只有京都,始终是京都。不仅如此,还吸引众多地方冠名为“小京都”。东京人觉得京都有魅力,可能就是因为,京都一直是城市,却从未变成“小东京”。

    (摘自〈首都与帝都〉《小说新潮》2004年第8期)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码农场 » 《日语综合教程》第七册 第五課 みやこ人と都会人

评论 欢迎留言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我的作品

HanLP自然语言处理包《自然语言处理入门》